甘肃马拉松21人遇难!失温症多可怕?亲历者描述“生不如死”

2021-06-09 15:11:57 来源:合肥晚报

因局部地区天气突变,22日举行的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造成21人遇难。21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世界,背后是21个破碎的家庭,让人泪目。震惊的是风和日丽的天气中突发的暴雨怎么也会因低温症冻死人?患失温症到底是什么感受?一名曾经在珠峰大本营患失温症的极限运动挑战者向本报记者透露:那种感受无法描述,生不如死。

失温症患者自述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的生不如死

王先生是一个自认为身体素质很好的人,他也一直喜欢自我挑战,“我曾经一直认为人定胜天,自从那次在珠峰患失温症后,我再也不这么认为了。”

那是在2018年5月份,王先生一个人去了西藏,准备挑战珠峰大本营。因为自己身体素质不错,而且也去过很多次西藏,并没有高原反应,所以也没有做充足的准备,“我就在当地找了个司机,开了一辆越野车带着我一路开到了珠峰5200米的位置。司机就在这里等我,我一个人上山。”

当天早上,王先生觉得胃口不是很好,也没有吃早饭,穿着一身短袖短裤,就上山了,“当时还找了一个很熟悉路况的当地人带我一起上的。”一路上,王先生始终觉得不舒服,“说不上到底哪里不舒服,就是觉得浑身不对劲”。

当他爬到5600米高度时,室外温度降到了零下20多度,此时王先生仅仅只身着一件短袖汗衫和一条短裤,刚开始很明显的冷,大约半个小时后之后开始出现麻木的状态,“整个思维集中在自己身上,对外界一概没有记忆”。此时王先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患了失温症,但是他感觉如果强行上山,自己一定撑不住,于是立刻决定下山。

回到车上之后,王先生立刻把自己带的衣服包裹上,然后又把棉被和司机的棉衣全部裹在自己身上,车上暖气开到最大,并且饮用了大量的热水。司机也迅速开车将他们从5200米带回到了4000米。现在回想起来,王先生说,当时立刻下山和紧急的保暖措施,为他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。

身体逐渐恢复后,王先生才意识到自己是患了失温症,“那是一种比发烧要严重很多的病,如果没有采取果断的措施我很可能就回不来了。”回到家后,王先生将自己的经历说给家人听,家人听着他的描述,似乎并没有很强烈的,“因为那种感受,不是亲历者根本无法体会到,我当时就是一个念头,生不如死,如果意识再模糊一些,我很可能会自己跳下悬崖。”

“打寒战”就是轻微失温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比极寒更危险

到底什么是失温症?失温在医学上是指人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,身体丧失过多热量后体温逐渐降低,生理机能随之减弱,在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死亡的症状。失温症的症状取决于温度,轻度失温:体温在37~35度;中度失温:体温在35~33度;重度失温:体温在33~30度。

轻度失温时:手脚已经不太灵活了,做事很难保持POSE,动作已经变形,此时观景视物没问题,走路也还能保持方向,这时发抖比较厉害(肌肉抖动产生热量),手指发僵,无法做精细动作;

中度失温时:意识有些模糊,但还能勉强维持,动作严重变形,走路严重歪歪扭扭,注意力无法集中,此时体表已经麻木,从轻度失温开始,身体会将体表供血的毛细血管收缩,保证重要脏器。

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ICU副主任医师赵晶晶告诉记者,失温症最常出现的情况就是暴露于极低温的环境中,比如说登山,山上的温度很低,没有及时保暖,体温核心温度过低,就会出现这种情况;或者是冬季,喝醉酒了以后倒在很寒冷的地方,体温过低的也会出现这种情况;还有溺水……

失温症有什么紧急处理方式呢?赵晶晶表示,一旦患上失温症首先就是尽快地将患者从低温的环境中移开,“如果他身上有一些很湿冷的衣物,要第一时间移除。”其次就是要给患者复温,复温现在有很多方式,比如说我们物理性复温,使用复温毯等等。如果实在不行的话,可以静脉使用稍微温度加高一点的液体。

同时,赵晶晶还表示,失温症这种病症,一般不会无缘无故出现。有经验的人知道,我们平日所说的“打寒战”(发抖)是轻微的失温的症状,如果失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,身体会停止发抖。穿着湿衣物、暴露在寒风中,会使得体温过度降低的风险大大提高。注意,失温是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,而不是极度严寒引起的。流动的空气不断把热量由体表移走,这种“风冷效应”使体感温度在有风时较实际气温更低。

所以需要注意的就是防护,“比如说我们在户外做一些运动的时候,要注意保暖,选择一些排汗比较快的衣服,因为如果汗液出得特别多的话,就容易造成汗液丢失的时候,带走大量的体温。在登山过程中,预防体温过低除了选择适当的御寒衣物外,自我保护及抢救、保护失去活动能力的登山者是最重要的防御措施。”

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韩婷

原标题:失温症多可怕? 亲历者描述“生不如死” 专家解释:“打寒战”就是轻微失温
【版权及免责声明】 [此文系转载,来源于合肥晚报,版权归属原作者]